您现在的位置:>院务公开-通知公告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合理用药篇

发布日期:2021-08-04  浏览次数:733

一、正确用药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药品?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我们平时常说的中药,西药(包括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都是药品。所谓“对症下药”是指服用药品必须有明确的预防或治疗目的。药品除了有治疗作用外,也有不良作用,不合理用药或过量用药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二)什么是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适宜特定人群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三)保健食品与药品的区别有哪些?

保健食品没有确切的治疗作用,不能治疗疾病,只具有保健功能。药品的包装盒上有“批准文号”,药品的批准文号开头为“国药准字”,保健品的批准文号开头为“国食健字”或“X卫食健字(其中的X代表某个地区简称)”。

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四)什么是处方药?

处方药是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购买的药品。

(五)什么是非处方药?

非处方药不需医生处方,直接可在药店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六)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区别?


非处方药的包装上印有国家指定的非处方药专有标识(OTC)。另外非处方药的说明书上会写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按说明书使用或在执业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处方药的说明书上则写着: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七)什么是药品的通用名?

通用名: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编定的在全球范围通用,在药品标准中列入的名称,任何药品包装、标签说明书上都应标识通用名。


(八)什么是药品的商品名?

商品名:药品生产企业为了市场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往往给自己生产的药品注册商品名,以示区别,如“拜唐苹”为阿卡波糖的商品名:“络活喜”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商品名。一种药品由于生产企业、注册商标和剂型规格的不同,可能有多种商品名。

(九)通用名相同,商品名不同的药品可以互相替代吗?

通用名相同的药品,说明药品的成分就是完全一样的。如果商品名不同,通用名一样,那么药品的含量可能不一样,用法也可能不一样。所以,通用名相同的药品不一定能够互相替代,还要看说明书中的用法用量是否相同,以免用药过量。通用名相同的药品,如果剂型、规格完全相同,一般来说是可以替代的。必要时请向药店的执业药师咨询。

(十)什么是假药?

《药品管理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

1.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

2.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

3.变质的药品;

4.药品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


(十一)什么是劣药?

《药品管理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劣药:

1.药品成份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

2.被污染的药品;

3.未标明或者更改有效期的药品;

4.未注明或者更改产品批号的药品;

5.超过有效期的药品;

6.擅自添加防腐剂、辅料的药品;

7.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的药品。


(十二)购买了假劣药品或可疑药品怎么办?

如果对购买的药品质量有怀疑或者发现质量不合格的药品,请一定要保留一切相关的证据,包括购买的药品及其包装、购买药品的凭据,如销售票据或小票等。然后,向所在地县级或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十三)什么样的药品是过期药品?

药品标签中的有效期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标注,年份用四位数字表示,月、日用两位数表示。其具体标注格式为“有效期至XXXX年XX月”或者“有效期至XXXX年XX月XX日”;也可以用数字和其他符号表示为“有效期至XXXX.XX.”或者“有效期至XXXX/XX/XX”等。

当看不清药品名及保质日期时要把药品及时扔掉。


(十四)什么是药品的副作用?

药品的副作用,是指在使用治疗剂量的药品时伴随出现的,与治疗疾病目的无关而又必然发生的其他作用。—种药品往往具有多种作用,当人们利用其中某一作用时,其余的作用便称为副作用。药品的治疗作用与副作用都是其本身所固有的药理特性,它们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治疗疾病的目的而改变。


药品的副作用涉及面很广,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一般症状较轻,属于病人耐受范围之内,都是可以恢复的。许多用药过程中出现一些副作用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副作用较猛烈或由于副作用可能导致病人其他疾病或病情加重时,就应考虑停药、暂时停用或改用其他药物,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服用一些能削弱或抵消副作用的药品。

(十五)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应,它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人们在用药前应全面地了解该药的药物性质,严格掌握药品的适应症,选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明确药品的配伍禁忌。只要合理用药,就能避免或使其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十六)药店购买药品时应注意什么?

1.一定要到合法的药店买药。合法的药店是经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药店内应悬挂着《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2.如果知道买哪种药,可直接说出药品名称,如果不知道应该买哪种药,请向店内的执业药师说明自己买药的目的:是给自己用,还是给孩子或老人用,用于治疗什么病。

3.购买处方药时必须凭医生处方才可购买和使用。

4.购买非处方药时,应对患者的病情有明确的了解,如曾用过什么药品,用药的效果如何,有无过敏史等。


5.在决定购买某种药品之前,应仔细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看是否对症,如果对说明书内容不明白,可以向店内的执业药师咨询,以免买错药、用错药。

6.买药时,一定要仔细查看药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有效期等内容,不要买过期药品。

7.买药后一定不要忘记把购药的凭证保管好,如购药小票或发票,万一药品质量有问题,购药凭证是投诉、索赔、维护自己权益的重要凭据。 

(十七)正确理解药品说明书上的“慎用”、“忌用”、“禁用”?

“慎用”提醒服药的人服用本药时要小心谨慎。在服用之后,要细心地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出现,如有就必须立即停止服用;如没有就可继续使用。所以,“慎用”是告诉你要留神,不是说不能使用。比如利他林(盐酸哌甲酯)对大脑有兴奋作用,高血压、癫痫病人应慎用。

“忌用”,比“慎用”进了一步,已达到不适宜使用或应避免使用的程度。标明“忌用”的药,说明其不良反应比较明确,发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很大,但人有个体差异而不能一概而论,故用“忌用”一词以示警告。比如患有白细胞减少症的人要忌用苯唑青霉素钠,因为该药可减少白细胞。

“禁用”,这是对用药的最严厉警告。禁用就是禁止使用。比如对青霉素有过敏反应的人,就要禁止使用青霉素类药物;青光眼病人绝对不能使用阿托品。

(十八)最佳服药时间

药物的疗效与用药时间密切相关,选择最佳服药时间,能够达到最佳疗效。

铁剂:贫血患者补充铁剂,如果晚上7点服用,比早上服用在血中的浓度增加4倍,疗效最好。

钙剂:人体的血钙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故临睡前服用补钙药可使钙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

降血压药物:根据人体生物钟的节律,服降血压药1-3次,宜分别于早上7时,下午3时和晚上7时服用,早晚两次用药量要适当少些。晚上临睡前不宜服用降压药,以防血压过低和心动过缓,导致脑血栓形成。

降糖药:糖尿病患者在凌晨对胰岛素最敏感,这时注射胰岛素用量小, 效果好。甲糖宁(D860,甲磺丁脲)宜上午8时口服,作用强而且持久,下午服用需要加大剂量才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在早上7时左右(餐后)服用疗效高且持久,若在下午6时和晚上10时服用,则效果较差。

降胆固醇药:由于人体内的胆固醇和其他血脂的产生在晚上会增加,因此,病人宜在吃晚饭时服用降胆固醇的药物。

(十九)服药前后需要注意的事项

1.服药之后不能马上睡。服完药马上就睡觉,特别是饮水量少的时候,往往会使药物粘在食管上而不易进入胃中。有些药物腐蚀性较强,在食道溶解后,会腐蚀食道粘膜,导致食道溃疡。
2.服药之后不能马上运动。因为药物服用后一般需要30-60分钟才能被肠胃溶解吸收、发挥作用。
3.服药前后少食水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一些化合物和生物酶,这些物质可以和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使药物作用发生改变。一些水果与抗生素相互反应,使抗生素的疗效大大下降。

4.用药吃醋要坏事。服用某些药物时必须忌食醋。如服用红霉素、螺旋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时吃醋,会使这些抗生素在酸性条件下,容易在肾脏结晶,损坏肾小管。

5.服药勿饮酒。酒中含有的酒精(乙醇),可与多种药物发生反应,会降低药效或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服药时一定不能用酒来送服药物,在服药前后也不能饮酒。


(二十)用药要遵循“五先五后”的原则
1.先用食疗后用药。例如喝姜片红糖水可治疗风寒性感冒,便秘可食菠菜粥。食疗后不见好转,可考虑用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最后再用药治疗。
2.先用中药后用西药。中药多属于天然药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比西药要小得多,除非是使用西药确有特效。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先服中药。
3.先外用后内服。为减少药物对肌体的毒害,能用外用药治疗的疾病,比如皮肤病、牙龈炎,扭伤等外敷外用药解毒、消肿,最好不用内服消炎药。

4.先用内服后用注射。有些老年人一有病就想注射针剂,以为用注射来得快,其实不然。药剂通过血液,血管壁流向全身,最后进入心脏,直接危及血管壁和心脏。因此,能用内服药使疾病缓解的,就不必用注射剂。
5.先用成药后用新药。近年来,新药不断涌现,一般说来它们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的疗效,但由于应用时间短,其缺点和毒副作用,尤其是远期副作用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因此,中老年人患病时最好先用中西成药,确实需要使用新药时,也要慎重,特别是对进口药物尤其要慎重。

二、合理用药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合理用药

指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不合理用药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二)合理用药应遵循的原则

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三)合理用药并不是买价格贵的药品

药品的价格取决于研制过程的花费、生产的成本等各种因素,而药品的安全性则取决于药品的不良反应(或毒性)和治病的效果。它们是互不相关的两个问题。因此价格高的药品不一定更安全有效。


(四)为什么要按时按量服药?

不按时按量服药不但会影响药物的效果,而且还可能给人体带来损害。药品的用量直接关系到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而达到一定的浓度是药物发挥药效的必要条件。剂量太小,达不到治疗目的:剂量太大,不一定能增加相应的药物疗效,相反会加重药品的不良反应,甚至引起中毒,尤其是一些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较为接近的药物,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用药间隔时间不是随便确定的,而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且每种药物各不相同。因此,病人服药一定要遵医嘱或按说明书按时按量服用。


(五)打针比吃药效果好吗?

从药物被吸收到发挥作用的速度来看,打针确实比吃药见效快,但并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通过打针治疗。而有的病打针反而不如吃药效果快、效果好。如一些消化道疾病采用口服给药,胃肠道局部药物浓度高,治疗效果好;对一般的伤风感冒等也没必要打针,即使打针,效果也不一定好;而对一些只能口服不能注射的药,当然就更不用去忍受打针的痛苦和麻烦了。


(六)针剂药品不可以口服的原因是什么?

1.很多药之所以制成针剂使用,是因为这些药物在消化道内不稳定,易被破坏失效或吸收不好而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而影响药效。

2.有些药物对胃肠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口服后会引起恶心、呕吐等反应。

3.有的药物口服与注射给药的作用完全不同,切不可互换。


4.有些针剂的溶媒不是注射用水,而是乙醇、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或其他化学溶剂,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不能口服。

5.针剂的剂量比口服片剂量大很多倍,不宜掌握,且价格相差十多倍,造成浪费。

6.有些针剂注射时需做皮试,如随意口服可能会引起致命的过敏性休克。

因此,为了科学、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地用药,切不可随便将针剂改为口服使用。

(七)家庭中使用退烧药的原则

1.病因不明不用药:对病因不明的发热不能乱用退烧药,尤其在发热初起时更不能乱用,以免因用药干扰了发热原有的规律而引起医生误诊。

2.短期低烧免用药:低烧指体温在38.5℃以下的发烧,这种体温升高在小儿可以几乎看不出异常,在成人则往往可引起明显的不适反应。

3.暴发高烧慎用药:当病人体温显著升高达40℃左右时,使用退烧药必须慎之又慎,对此类病人必须减少每次药量,谨慎用药。


4.小儿发烧早诊治。儿童不同于成人,其对一般低烧的反应往往不明显,但其体温升高快,往往下午还好好的,入夜却骤起高热,以至抽筋。因此,对小儿发烧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即使是低烧也应及时就诊,并需配备一些临时使用的退烧药,以免夜里骤起高烧时手足无措。

5.服药期间多饮水。所有退烧药都会引起病人出汗,这是增加人体散热、使体温降低的表现之一,这一过程往往会消耗病人较多的能量、水和水溶性维生素,故而发烧病人在使用退烧药期间宜多饮水,尤其应多饮糖水,同时可口服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这均有利于病人机体功能的康复。未用退烧药的发烧病人,也应多饮水和补充水溶性维生素,以帮助机体通过自身调节而降低体温。

6.必要时辅以物理降温。对一些病势凶猛、40℃以上高烧持续不退的病人,在使用退烧药的同时,可辅以物理方法降温,以防病势进一步恶化而致病人抽筋或昏迷。具体方法为:用不透水的塑料袋或暖水袋灌入冰水或冷水,将其分别安置在病人的头颈下、腋窝、大腿根部、胸口等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条件允许时还可配用稀释酒精液作全身擦浴,以加速体内散热,控制病情发展。

三、抗生素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抗生素?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二)什么是滥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是指不对症使用或不规范地使用抗生素,使用不必要使用的抗生素、超时或超量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不足量或疗程不足等。


(三)滥用抗生素有哪些危害?


滥用抗菌药轻者危害个人,重者危害人类。主要的危害有:诱发细菌耐药性,导致病原微生物对药物产生抵抗,并损害人体器官、导致二重感染、浪费医药资源。因此,一定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菌药。

(四)抗生素常见的不良反应

抗生素是当今控制各种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是最为常用的药物类别之一,已经使用的有近百种。它们与其他药物一样,也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过敏反应。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等可使人产生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常见的为药疹、皮炎和药热等。

2.毒性反应。抗生素引起的常见的毒性反应包括听觉神经损害、造血系统障碍、肾损害、肝损害及胃肠道反应。毒性反应的性质和程度,因药物种类及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3.二重感染。老年人,婴幼儿、体弱者、腹部手术者及滥用抗生素者较易发生。二重感染一般较难控制,且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4.耐药性。大多数细菌对抗生素可产生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不合理用药导致的抗生素滥用,致使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会因无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而产生严重后果。
5.局部刺激。抗生素肌内注射,多数可引起局部疼痛,静脉注射也可能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由此可见抗生素一定要合理使用,千万不可当作“万能药”随意乱用。

(五)为什么青霉素等药物在使用前要做皮试?

有些药品如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维生素、碘、局麻药、免疫调节剂、生物药品(酶、抗毒素、类毒素、血清、菌苗、疫苗)等在给药后极易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为安全起见,需在注射给药前进行皮肤敏感试验,皮试后观察15~20分钟,以确定阳性或阴性反应。


尤其是青霉素极易引起过敏反应,轻者可见发热及皮疹,重者则见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并可伴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最可怕莫过于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使用青霉素等类药物前都必须做皮试,皮试有阳性反应的不能用青霉素。

四、耐药细菌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耐药细菌?

抗菌药物通过杀灭细菌发挥治疗感染的作用,细菌作为一类广泛存在的生物体,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获得对抗菌药物的抵抗作用,逃避被杀灭的危险,这种抵抗作用被称为“细菌耐药”,获得耐药能力的细菌就被称为“耐药细菌”。细菌耐药是一种被人类强化的自然现象。

(二)耐药细菌为何能耐药?

细菌耐药属于一种自然现象,是千百年来微生物进化的结果。细菌的抗药性是细菌进化选择的结果,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抗生素的滥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人类疾病治疗过程中滥用抗生素;另一个是动物饲料添加抗生素的问题。有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抗生素总产量的一半左右用于人类临床治疗。
(三)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抗生素是人类对抗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原本有效的抗生素的治疗效果降低或丧失,增加了对患者的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抗生素耐药问题的日益加剧,使人类对付细菌的有效武器越来越少。


(四)耐药细菌会引起哪些疾病?

耐药细菌和敏感细菌在致病性方面差异不大,细菌获得耐药性并不改变其致病能力,一般也不会产生新的感染类型,最主要的挑战在于细菌获得耐药后,治疗困难,对感染者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增加、医疗费用会大幅上涨。

(五)人体自身免疫力能对抗耐药细菌吗?
人体免疫系统只针对病原菌,可以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抗各种感染,但免疫系统不能克服细菌耐药。

(六)目前都有哪些耐药菌种?

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全球耐药情况非常严峻,应该说所有细菌都已经有耐药现象出现,对抗菌药物完全敏感的细菌几乎不存在了,但根据耐药的严重程度,可以称为超级耐药细菌的主要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VRSA)、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包括NDM-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泛耐药不动杆菌( PDR-AB)、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结核杆菌(XTB )。

(七)有无有效手段来杀灭耐药细菌?

根据大量研究,最有效的办法是避免细菌耐药,保持抗菌药物活性,要达到这一目的的最终办法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八)我国是否存在细菌耐药问题?


细菌耐药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幸免,只是耐药形式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我国也存在细菌耐药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严峻,需要政府、专业人员、全体公民共同努力加以遏止。


(九)公众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耐药细菌的产生?

公众要慎重使用抗生素,对抗生素的使用要坚持“四不”原则:

1.不随意买药:多数抗生素是处方药物,不能到药店随便购买,而应凭处方购药。
2.不自行选药:抗生素是用来对付细菌的,抗生素需对症方有疗效,选择哪类药物,需专业医师或临床检验后做出判断,不宜根据广告自行选药。
3.不任意服药:对于家庭小药箱中储备的抗生素类药物,要谨慎使用,最好到医院确诊后,根据医嘱服用,千万不要盲目乱用。类似感冒等日常小病,不要动辄就服用抗菌药物。
4.不随便停药:一旦使用抗生素治疗,就要按时按量服药,以维持药物在身体里的有效浓度。

上一篇: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下一篇: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科学就医篇

您是第9128731个访问者

版权所有:沈阳市骨科医院

技术支持:木头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